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8):湖州师范学院生物学学科——上下求索共寻生命之道

发布者:站群模板发布时间:2022-11-29浏览次数:10

    2022年11月9日,《湖州日报》A04版以“湖州师范学院生物学学科——上下求索共寻生命之道”为题推出“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系列报道之八,整版报道我校生物学学科。具体如下:

  【编者按】近年来,湖州师范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牢记2006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来校视察时提出“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和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强化“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术为要、学科为基”办学理念,坚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奋力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

  “创建大学加速度,聚焦学科向未来”。2022年是湖州师院聚力学科建设之年和更名大学冲刺之年,学校着力推动学科建设培优造峰,以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了让300多万湖州人民更好地了解家门口的大学,从5月起,《湖州日报》以湖州师院“优势学科”为对象,推出“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湖州师范学院生物学学科——上下求索共寻生命之道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航天健康到细胞探微,从海底热液口到亚热带森林,探索生命的奥秘从来不缺乏前行者。如今,生物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点之一,占GDP的比重达到4.63%,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物学学科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国家省重大战略的需要,筑牢国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需要,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需要,也是湖州市和学校“师范+应用”战略发展布局、加强应用学科的需要。

  湖州师范学院生物学学科师生上下求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术为要、学科为基”理念,构建起卓越教育体系,一项项成果映射学科师生聚焦缤纷生命的本质,探索未境之界。

顶天立地  学科建设攀峰一流

  今年5月11日,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正式发布“2022中国高贡献学者”榜单。其中,学科带头人张立钦教授入选校友会2022中国高贡献学者。作为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学者,张立钦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评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21项。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生物学学科团队招才引贤,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学科交叉、基础扎实、朝气蓬勃的队伍。现有成员4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9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占95%),双一流高校人才比例70%以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国家引才计划”人才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鲤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1人、省151人才等各类省部级人才16人;博导3人、硕导31人。

  人才引得进,更要用得好。学科注重为各类人才搭建发挥价值的舞台。其中,浙江省媒介生物学与病原控制重点实验室结出丰硕科研成果。实验室围绕媒介生物学及病原控制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成为学科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学术成果、打造一流科研基地的重要窗口。学科的研究氛围浓厚,寒暑假及节假日的许许多多个夜晚,实验室内依旧灯火通明。学科团队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形成了“团结勤奋、开拓创新、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学科精神。学科坚持“农林医跨界融合”,多学科交叉,政产学研用协同,同时与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十余所著名高校院所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完整科研体系。

  在学科团队的努力下,生物学学科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9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基金、国家林业局揭榜挂帅课题、省重点项目、省基金项目等纵向40项,横向59项,经费达3616万元。专任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篇数合计为207篇,3年来在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91篇,如Nature Communications、Autophagy、Biological Sciences 、Organic Letters、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Pest Science和《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以第一专利权人共获授权43项国家发明专利。

  今年上半年,中国林学会林业科技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十大进展的遴选工作,张立钦教授团队在林业病虫害方面研究成果以“重大林业病虫害防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为题成功入选。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些重大病虫害的成灾机制,在入侵生物精准检测、病虫灾害遥 感智能监测、害虫引诱剂开发与应用、天敌高效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提升了病虫害监测和生态调控技术体系水平;开发了病害防控专用绿色药剂新产品,突破了精准减药的技术难题,创立了“平衡给药”的注干施药和成膜施药技术;攻克了“高射程”“强穿透”“高附着”和“精确对靶”等安全环保的施药关键技术,研制了多功能集成的林用施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灾成效,对提升灾害防控水平、保障绿水青山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驱动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是学校给了我们走出去发展的机会,在本科阶段,我们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操作技术,这样就成长得很快。”今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的陈烁,是湖州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5级的毕业生,他目前已经顺利在北京从事生物医药的研究与开发。他表示,学科的教学方式为他的专业方向做好了铺垫,让他在前行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每一朵花开,背后都有一颗种子的孕育。在生物学学科中,像陈烁这样的优秀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的优秀成长与生物学学科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举措密不可分。据统计,该学科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30%以上。

  近5年来,学科培养本科毕业生430名,其中126名毕业生考取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内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含考研)率达96%以上。培养的本科生在专业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均给予了较高评价。

  在陈烁的讲述中,学科老师重视学科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他的成长也来源于此。近5年来,该学科的在校生累计获省级以上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2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5项。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生物学学科,生物技术、微生物学、植物学、森林保护学、生态学、动物营养及免疫学等不同专业教师组成教师队伍,博士学位占比100%,年龄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占68%。学科自2012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指导研究生超10年,2018年获批水产硕士学位点,2021年获批生物与医药硕士硕士点,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43人。与其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在学科内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培养管理体系。

  学生的成长除了学识,更要注重品德培养。学科致力于校地共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获批了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并围绕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形成了校地共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浙江省十大成才先锋”赖玉娇和“浙江省教育十大年度影响人物”史洁文等一批学生典型。

定格阡陌  扎根大地振兴乡村

  走进温州雁荡山,古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松林,是一道难得的风景。但这样的风景背后,有一个可怕的病虫灾害会随时到访——松材线虫病,只要一株中招,就有可能招致连片灾害。黄山风景区曾有过严重的松材线虫病,多年前开始就挂着“严禁一切松木及其制品进入”的警示。对各大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区而言,松材线虫病是不得不防的。

  面对被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生物学学科就瞄准植物生命健康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研发松材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为森林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成功范例。该技术在17个省市重要生态公益林、经济林以及西湖、黄山、九华山等重要风景区推广应用,推广面积累计2050.8万亩次,保护了生态公益林和重点风景人文松林,保活了重点风景区的古松树,实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项目成果丰富了森林保护学和外来生物入侵理论。

  “我们创建了以稳定生态系统为核心,遏制病虫害流行为目标,集成监测预警、生物农药防控、技术规范为手段的多维度工程化治理技术体系。”张立钦教授介绍。

  行走在田野乡间,生物学学科成员把实验搬进山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湖州市农科院、湖州三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州飞杰家庭农场、上饶市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都有学科成员的身影。

  其中,植物益生菌剂产品在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等7个省中,推广小番茄、草莓等20余种农产品绿色生产,实现了生态、生物和农产品安全,保障了生命健康。学科团队入选了2021年度湖州市十佳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和学校首批“十佳服务地方团队”。

  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团队科研成果支撑了钱江生化、海正药业、顺毅股份等七家企业发展,其中协同海正药业和顺毅股份等创制了注干剂产品(甲维盐、米尔贝霉素、阿维菌素、天维菌素等),协同钱江生化,创制了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两种产品均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登记和产业化生产。学科还积极承担这些企业和社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技术培训1.55万余人次,解决相关企业的技术问题,累计合同经费超1000万元,在省内外建立了20余个合作示范推广基地。